我系教师参加第六届全国高校语言学高级研修班
2016年5月7-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博雅大学堂:第六届全国高校语言学高级研修班——功能语言学及其适用性”在上海市光大会展中心光韵厅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师生参加研修班。我系王海若老师参加此次研修班学习。
北京大学胡壮麟教授以“谈适用语言学的适用性”为题,高屋建瓴,理清了适用语言学的来龙去脉、梳理了韩礼德思想发展过程,并从对理论的认识、意义的研究、精准选择、社会理据和多模态研究、理论的修正和发展等方面,阐释了语言学理论的适用性。胡壮麟认为,适用语言学是建立一个意义发生系统,其工作机制是以社会理据来解释和描写语义发生,其突破点是智能应用。
上海交大胡开宝教授以“语料库批评译学:内涵与方法”为题,界定了语料库批评译学,介绍了其缘起、研究内容(基于语料库的性别、民族、政治和个人意识形态与翻译研究)、研究路径(及物性系统、名物化、情态系统、分类系统、关键词等)和研究意义。他认为语料库批评译学的诞生不仅导致批评译学研究方法发生重要改变,而且拓展并深化了批评译学研究。
北京大学姜望琪教授以“语法隐喻”为题,梳理了韩礼德语法隐喻的发展脉络、语法隐喻的实质以及对篇章隐喻的回应,认为语法隐喻的实质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识解经验的方式,隐喻是一种不断创造新意义的方法,即意义潜势之潜势。
上海交大王振华教授以“语篇语义的研究路径”为题,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具有很强的社会解释力,其理论覆盖社会语境、语言系统和语言功能、音系理论;主张研究超越小句的意义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语篇语义研究的对象不以语篇的长短而论,而以语篇是否进入交际(入篇)为主,二是语篇的意义不仅指语篇的语言学意义,还包括与语篇生产者/消费者的认知和社会文化有关的意义;他提出了一个范式(系统),两个脉络(文脉和义脉),三个元功能(经验、人际和语篇)、四个元语义(织体、词汇、格律、韵律)和五个视角(联结、格律、识别、概念、评价)的语篇研究路径。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向明友教授以“系统功能语法的语气系统再思考”为题,主张传统语法中虚拟语气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应有一席之地,从其语法结构的合理性、宏观和微观机制以及其意义进行论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冉永平教授(《现代外语》主编)以“语言交际中的适应性问题:从语用学的视角”为题,重点从Complexity Adaptive System (CAS)的角度,探讨了语言的适应性问题,认为适应性思想已成为语用学的一种研究思路。
5月8日下午是马丁适用语言学研究中心适用语言学讲座专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Susanto博士以“音系学与人际元功能”为题,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入手,探讨如何将语调作为一种音系资源以及如何将语调与人际意义相联系两个问题,建议学习者关注语调及其人际意义。
王品博士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词汇语法’”为题,主要从词汇与语法互补的理论与适用两方面论证,梳理了词汇语法互补性的基本理论,并用类型学方法解释了词汇语法在人称中的适用。
郇昌鹏博士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篇分析中的适用性”为主题,从评价系统入手,以新闻语篇个案为例,解释新闻语篇中不同声音间权利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赖良涛博士以“名物化与权权力建构”为主题,从权力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位置入手谈起,界定名物化、名物化类别、名物化权力,在概念功能上,具有事物化、抽象化、信息浓缩化、模糊化等效果;在人际功能上,对情态、评价和语气具有人际效果;谋篇功能的实现同样与名物化有关。
王振华教授以“适用语言学视角下的多模态”为题,以两则语料为例,从背景、图像、色彩、文字等方面介绍了多模态和适用语言学理论观点,在多模态的适用性框架下分析了语料的整体意义是如何通过不同模态意义整合而形成的。